觀瀾

存脑洞,存游记,存不知所谓的文章~

初心

昨天闲来无事,翻开自己三年前写的文章,看了三四章的样子吧、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特明显。

脑子里只有一句话:现在的我打死也写不出这水平的文章来了。

先是因为学业紧张,每天睡觉的时间都不够,哪里有时间看书,构思,码字呢?还依稀记得,之前拿手机码字,随时随地的构思,有事没事就把自己的段子调出来推敲一番,每个人物,每段伏笔,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很用心的去琢磨。后来有人喜欢,心里挺满足的。

再后来就工作了,工作中的那个环境啊,是学生时代所不能比拟的。干的活不再是为了学分和毕业了,开始变得有铜臭,开始变的目的性强,更有针对性。当然也更深入更透彻了,这都是相辅相成的。更讨厌的是开始锻炼自己虚与委蛇了。这是我从一开始就特别抵触的一件事——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自己了:高兴的时候不能笑,难过的时候不能哭,明知道是亏还要若无其事地去吃——身不由己了。久了久了,发现吃亏了也就吃了,而且也没什么大不了了,亏总是要吃的,谁都无法免俗。端看吃了亏能不能记住,不吃第二回。

其实我仍然一直在写东西,只不过从有情怀的小说,变成了各种高深又拗口的论文、报告,还有…研究算法并编程实现…以此来体现自己的工资没有白拿。床头已经许久不曾放置杂志和小说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数学书,各种算法书,各种程序书——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同事们天天在办公室里讨论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神经网络、蚁群算法,庆幸自己现阶段还没有“智能化”的任务,仍旧乖乖的当我的小透明,默默钻研18年的工作安排。

曾经有一位教语文的老师给我们讲:为什么学理的总比学文的人多呢?不是因为学理更简单,而是数学题的性价比更高。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数学题什么题什么分就在那里,是死的;语文则不然:绞尽脑汁写下一篇文章,自我感觉良好,那也只是感觉而已,远不如数学题的一个标准的答案让你有“成就感”。而彼时我们都是靠考试和分数来论英雄的,自然学理的人多于学文的人。所以我一直觉得,学文学的好的人,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喜欢文科。

虽然我也喜欢文科,但毕竟是功利境界的人,免不了俗的,选了理工科。我也曾经挣扎过,用笔写过或激昂或细腻的文字,记录过那些美好而隽永的句子,恍如隔世。现在手头的笔记本,中文的,是会议记录工作安排备忘事项,英文的是代码和专业知识,数字是公式,图形是横纵坐标,再难找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很忧伤、很无奈。

但是也算值得。

因为对着电脑码一天一夜的程序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时,满满的成就感,还是不容小觑的。写文章的满足感,一半来自自己,一半来自读文章的人,换言之,写了文章无人问津,就算再洒脱的人也难免会有失落。而对着程序跑出自己想要的结果会让人觉得完成任务反而是喜悦之余的附属品。

现在我已经学会适应我的工作,并享受它了,一种痛并快乐着的感觉。

但是我也喜欢我的文字,我的文章,我曾经花了好多好多的精力去构思我笔下的小世界,我仍记得自己当时逐句推敲时的专注,我也不愿辜负它。所以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写下去吧,也许很慢,但不想停止。

以上。




评论(8)

热度(1)